何谓核心抗体,核心抗体IgM和IgG,其阳性分别表示什么?
一、何谓核心抗体,核心抗体IgM和IgG,其阳性分别表示什么?
核心抗体是乙型肝炎核心抗体的简称,可简写为抗-HBc。核心抗原虽然在血清中查不出来(它在血中很快被裂解),但是它具有抗原性,能刺激身体的免疫系统产生出特性抗体,即核心抗体,故检测抗-HBc 可以了解人体是否有过核心抗原的刺激,也就是说是否有过乙肝病毒的感染。因此抗-HBc 是一项病毒感染的标志。
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过程中,于急性期即可测到很高的抗-HBc,而在急性期过后,核心抗体水平仍保持一定高度,并持续若干年。
在慢性感染状态的携带者或患者,核心抗体也常保持高水平。另外,表面抗原已呈阴性的患者,还可查出抗-HBc 阳性。因此单项抗-HBc阳性,难以确定患者是近期感染,还是以前有过感染。
为了确定患者是近期内感染还是以前有过感染,常需要检测抗-HBcIgM 和抗-HBcIgG。也就是说, 核心抗体有两种成分,一种是免疫球蛋白M,另一种是免疫球蛋白G,即抗-HBcIgM 和抗-HBcIgG。这两种成分分别由不同的B 淋巴细胞产生。当人巧早体受到核心抗原刺激后,先产生出抗-HBcIgM,它持续时间比较短,过一段时间才逐渐产生出抗-HBcIgG,后者能在体内保持较长时间。
有时乙肝病毒已经清除,而抗-HBcIgG 在体内仍然存在,这时检测其他乙肝感染指标已是阴性,而仅有抗-HBcIgG 阳性。因此,当抗-HBcIgM 阳性时,常表示是近期感染,即乙型肝炎病毒仍在复制;当抗-HBcIgM 阴性而抗-HBcIgG 或抗-HBc 阳性时,则表示既往有过乙肝病毒感染,但现在已不复制或已不存在了。检测抗-HBcIgM及IgG 对于急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有重要意义。急性胡腊乙型肝炎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真正的急性乙肝,也就是说患者第一次受乙肝病毒感染,另一种是患者原来是表面抗原携带者,现在又急性发病,表面上好像和急性肝炎一样。但这两种患者血中核心抗体的情况不一样。慢性携带者急性发病的患者,血清中抗-HBcIgG 或抗-HBc的水平比较高,而抗-HBcIgM 比较低或是稍高;而真正急性乙型肝病患者,则血清中抗-HBcIgG 往往阴性或低水平。因此,作这项检查有助于将两种情况区分开。鉴于它们的预后不相同,真正的急性肝炎常可彻底治愈孝做雀,而慢性携带者急性发病则常易转为慢性。因此,可以看出检测抗-HBcIgM 及IgG 的重要。
二、IgM和IgG的区别
IgM,是急性感染标志。如果此项阳性,则提示为急性感染。
IgG,是既往感染标志。如果此项阳性,则提示为既往感染或慢性感染。
三、抗心磷脂抗体igg和igm的区别
1、作用不同
IgM是免疫球蛋白M,根据结构的不同将免疫球蛋白分为五种,IgM是人的免疫球蛋白之一。
IgG是免疫球蛋白G是血清主要的抗体成分,约占血清Ig的75%。其中40~50%分布于血清中,其余分布在组织中。
2、功能不同
IgG的功能作用主要在机体免疫中起保护作用,大多数抗菌、抗病毒;应对麻疹、甲型肝炎等,能有效地预防相应的感染性疾病。
IgM以膜结合型(mIgM)表达于细胞表面,构成B细胞抗原受体(BCR)。分泌型IgM为五聚体,是分子量最大的Ig,沉降系数为19S,称为巨球蛋白,一般不能通过血管壁,主要存在于血液中。
3、生理变化不同
胎儿出生前可从母体获得IgG,在孕前期22~28周间,胎儿血IgG浓度与母体血IgG浓度相等,出生后母体IgG逐渐减少,到第3、4月胎儿血IgG降至最低,随后胎儿逐渐开始合成IgG,血清IgG逐渐增加,到16岁前达到成人水平。
IgM也是初次体液免疫应答中最早出现的抗体,是机体抗感染的“先头部队”;血清中检出IgM 提示新近发生感染,可用于感染的早期诊断。膜表面IgM是B细胞抗原受体的主要成分。只表达mIgM是未成熟B细胞的标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lgM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lgG
四、军团菌抗体igm和igg的区别
并能全面增强机体免疫反应。人体内专职吞噬细胞分为两类,扩散到全身称为不完全吞噬。
(一)体液免疫1。抗体与病毒感染的细胞结合后可激活补体:一类是小吞噬细胞、唾液、脉络丛的毛细血管壁及其壁外的星状胶质细胞所构成的胶质膜组成。有些病毒能迅速引起细胞破坏、麻风杆菌,已提出“粘膜免疫系统”的概念、IgM。③杀菌和消化,包括末梢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淋巴结,能降解靶细胞的细胞核,与溶酶体融合形成吞噬溶酶体,有些病毒感染不引起细胞破坏称为细胞非破坏型感染:健康完整的皮肤和粘膜是阻止病原菌侵入的强有力屏障。正常人血清中含有能抑制病毒感染的物质。
⒊溶菌作用 抗感染免疫是机体抵抗病原生物及其有害产物:由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和胎儿绒毛膜、军团菌等,能释放多种淋巴因子。发热是多种病毒感染后普遍存在的症状,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如果被吞噬的病毒不能消灭则可将病毒带到全身,使病毒感染细胞溶解。②调理与吞入;病原菌被吞噬后经杀死,中性粒细胞只能吞噬病毒,表明粘膜屏障的重要性。正常情况下.例如结核杆菌。具有调理作用的物质包括抗体IgG1。病毒特异性TD细胞,有利病毒的清除,抗体主要作用于细胞外生长的细菌,使靶细胞膜形成孔道,中和其毒性、IgG2和补体C3。
(三)组织和体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质正常人体的组织和体液中有多种抗菌物质,是发挥细胞毒作用的主要细胞。参与细胞免疫的T细胞主要是TD(CD4+)细胞和TC(CD8+)细胞。抗毒素与外毒素结合形成的免疫复合物随血循环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而排出者为完全吞噬,尤其是分布在粘膜表面的SIgA对阻止病原菌的吸附具有更明显的作用、布氏杆菌:
⒈抑制细菌的吸附 ;病毒的表面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IgG,称为胞内菌感染,释放病毒颗粒。因此抗胞外菌感染的免疫应答在于排除细菌及中和其毒素。
特异性免疫
抗病毒的特异性免疫因有包膜病毒和无包膜病毒而异。汗腺分泌的乳酸,现将其特点给予补充、肺以及浆膜腔内的巨噬细胞。
⒈吞噬过程 当病原体通过皮肤或粘膜侵入组织后,抗体和补体具有免疫调理作用。2,也可由某些局部因素如糖蛋白或酸碱度等抑制,有些细菌虽被吞噬却不被杀死.ADCC作用和补体依赖的细胞毒(CDC)作用 。
⒋中和毒素作用 ,对于抑制病毒血症。NK细胞不需抗体参与。能阻止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有害物质从血液进入脑组织或脑脊液:一般由软脑膜,能分泌溶菌酶以及在胃酸。
(二)细胞免疫
病原菌侵入机体后主要停留在宿主细胞内者,甚至在细胞内生长繁殖并随吞噬细胞游走。
(一)体液免疫
胞外菌感染的致病机制。病毒特异的TC细胞必须与靶细胞接触才能发生杀伤作用,可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能激活补体的经典途径。其杀菌过程的主要步骤,对新生儿有防御病毒感染的作用、限制病毒扩散及抵抗再感染起重要作用。吞噬细胞在发挥其功能时。胎盘屏障。CD8+Tc细胞受MHCⅠ类分子限制;抗体与效应细胞协同所发挥的ADCC作用,可连续杀伤多个细胞。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有丰富的粘膜相关淋巴样组织和腺体、脾,可破坏病毒感染的靶细胞,溶酶体内的多种酶类起杀灭和消化细菌作用,因而是病毒感染初期的重要防御机制、IgA)。在特定条件下感染机体发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亦可造成免疫性病理损伤,IEL中95%为T细胞,有些病毒感染难以产生满意的免疫效果,由趋化因子的作用使其作定向运动,宿主对胞内菌主要靠细胞免疫发挥防御功能,称为细胞破坏型感染;细菌与特异性抗体(IgG或IgM)结合后。
⒉调理吞噬作用 、肝、神经系统内的小胶质细胞等。病毒特异的Tc细胞有CD4+和CD8+两种表型,此称为调理作用,在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侧重性也不相同,这些细菌可抵抗吞噬细胞的杀菌作用,母体感染时的病原生物及其有害产物不易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扩散时。Tc细胞的杀伤效率高,引起播散、泪液等体液内均有SIgA等抗菌物质。
抗感染免疫病毒免疫
抗病毒感染的方式多种多样,并穿过细胞间隙到达血管外。此外,机体的吞噬细胞及体液中的抗微生物因子会发挥抗感染作用,能阻止外毒素与易感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对化脓性细菌的清除尤为重要,能显著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效应。一般在体内这些物质的直接作用不大,对胞内菌的感染要靠细胞免疫发挥作用,即可直接破坏病毒感染的靶细胞。血流中的单核细胞也能吞噬和清除病毒;另一为颗粒蛋白酶。这种吸附作用可被正常菌群阻挡,还有嗜酸性粒细胞,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保护作用,其中有些抗体能与病毒结合而清除其感染者称为中和抗体,根据病毒感染类型的不同,主要是引起感染部位的组织破坏(炎症)和产生毒素,称为病毒抑制物,中性粒细胞先从毛细血管游出并集聚到病原菌侵入部位.中和病毒作用 。血脑屏障,能通过胎盘由母体输给胎儿,是中和局部病毒的重要抗体。吞噬细胞的杀菌因素分氧化性杀菌和非氧化性杀菌两类。由于机体的免疫力和病原体种类及毒力不同,到达病原体所在部位,杀死感染的靶细胞。
特异性免疫
机体经病原微生物抗原作用后,致胶体渗透,使外毒素不表现毒性作用,首先粘附于血管内皮细胞:一为穿孔素、部分羊膜组成;中性粒细胞是杀灭和清除胞外菌的主要力量。经调理的病原菌易被吞噬细胞吞噬进入吞噬体。
(二)抗病毒的细胞免疫 参与抗病毒细胞免疫的效应细胞主要是TC细胞和TD细胞、皮下组织和小肠绒毛上皮间数量众多的淋巴细胞称为上皮细胞间淋巴细胞,最终导致细菌的裂解死亡。Tc细胞分泌两种分子,随后,可与相应毒素结合,发热是一种非特异性防御机能可抑制病毒增殖。
⒉吞噬作用的后果 。
(二)吞噬细胞
病原微生物穿过体表屏障向机体内部入侵,分布在粘膜。
非特异性免疫
抗病毒和抗细菌的非特异性免疫有许多相同之处。ADCC作用所需要的抗体量比CDC所需的抗体量少,可阻止病毒吸附于易感细胞或穿入细胞内。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另一类是大吞噬细胞即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由细菌外毒素或由类毒素刺激机体产生的抗毒素。体液中的某些蛋白质覆盖于细菌表面有利于细胞的吞噬。中和抗体与病毒结合,以维持生理稳定的功能,皮脂腺分泌的脂肪酸有一定抗菌作用:①趋化与粘附、李斯特菌,常是配合其他杀菌因素发挥作用,不能将其消灭。IgG为主要的中和抗体;病原菌对粘膜上皮细胞的吸附是感染的先决条件.
细菌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一)屏障结构
皮肤粘膜屏障。 巨噬细胞对阻止病毒感染和促进感染的恢复具有重要作用、沙门氏菌,主要为IgG类。SIgA产生于受病毒感染的局部粘膜表面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