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资讯 > 正文内容

耄耋怎么读(耄耋之年是多少岁)

2023-01-25 15:00:10生活资讯5

耄耋怎么读

“耄耋”这两个字读[mào dié],意思是一、指老年;高龄;八九十岁。二、指年纪很大的人。

耄耋之年是多少岁

【90岁】

鲐背之年 [ tái bèi zhī nián ] 九十岁高龄的时候,指老人高寿。

出处:《诗经·大雅·行苇》:曾孙维主,酒醴维醹,酌以大斗,以祈黄耇。黄耇台背,以引以翼。寿考维祺,以介景福。

翻译:宴会主人是曾孙,供应美酒味香醇。斟满大杯来献上,祷祝高寿贺老人。龙钟体态行蹒跚,扶他帮他侍者仁。长命吉祥是人瑞,请神赐送大福分。

耄耋怎么读 拼音

耄耋耆耈读音是:mào、dié、qí 、gǒu

耄耋耆耈是属于两个词语,这两个词代表的含义都是年龄很大的人,但是这两个词所指的的年龄是有区别的,耄耋是代表八十到九十岁的人群,耆耈就是说超过六十岁的人群。耄耋这个词比较广泛,进行表达的话,耄耋这个词比较常用一些,相对来说耆耈使用就没有那么广泛,比较少用也比较少见。

在《汉书》和《礼记》之中都明确说明了耆代表的年龄是六十岁,可在《说文》之中,耄代表的年龄是八十岁,另外在《礼记》之中,耄代表的是八十或者九十岁的人群。在不同的书或者是历史的时间段,这个字代表的范围有所不同,但都是指年纪大的意思。

70古稀80耄耋90是什么

不同年龄人的称谓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古代年龄称谓小集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夫妻五方去世称:丧偶。

老师称:恩师、夫子。

学生称:门生、受业。

期颐怎么读

及笄15岁左右,弱冠20岁左右,而立30岁左右,古稀70岁左右,期颐100岁左右。

1、及笄(jí jī),又叫既笄,对应成语“及笄之年”。在古代,汉族女子年满15岁就可结发,用笄贯之。什么是笄?《说文》:“笄,簪也”。笄,就是古代女子用来装饰发耳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插住帽子。

古时行笄礼表示成年,说明到了该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礼记》载:”(女子)十有五年而笄”,郑玄解:“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

因此,及笄指的是古代15岁的女孩。那么古代15岁的男孩呢?古代男孩一般15岁“束发”,这时还应学会各种技艺。归有光《项脊轩志》提到:“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关于及笄,我们还可联想到这些词语,如“总角”指幼年的儿童,把头发挽成小髻髻,非常可爱。“垂髫”同样指儿童幼年,古代儿童未成年,不戴帽子,头发下垂。

2、“弱冠”,古代汉族男子20岁行弱冠礼。弱冠之年就是20岁,弱即弱小,冠即戴成年人的帽子,还要举行大礼,如同现在举行成人礼一样。左思《咏友》诗: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3、而立是古代汉族年龄称谓。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而立应是能循礼而行,礼可以代表“义”,即克己去私。子曰:“不知礼,无以立也。”能立即能循礼而行。而立代表着人的行为已经不再只为自身,而是为他人着想。

4、古稀,对应成语“古稀之年”,那古稀之年又是多少岁呢?古稀也叫“古希”,“人生七十古来稀”,说的就是一个人到了70岁的年纪。

一个人活到了70岁,算是高龄了,尤其是在人均寿命不高的古代,就更加稀少了,因而古人认为人活到70岁,是很稀少的,故而称70岁为“古稀之年”。

关于古稀最经典的一句诗是“诗圣”杜甫的《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意思是:到处都欠着酒债,那是寻常小事,人能够活到七十岁,古来也是很少的了。

明朝唐寅(唐伯虎)为感慨自己活过了“古稀”而填了一首《七十词》:

“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前二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止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止有二十五年在世,受尽多少奔波烦恼”。

古代活过70岁的“古稀”老翁等学问大家,堪以稀少称奇。而他们在古稀之年回首往事时,如果毫无建树,仍不免长嘘短叹,唏嘘不已。

5、期颐,读意为qī yí,对应成语“期颐老人”。期颐老人,一般指100岁的老人。期颐这个词形象、生动,期是期待、指望,颐是供养、赡养。期颐合起来,意思是:100岁老人饮食起居等都不能自理了,一切都期待他人来供养与照顾。

百岁,在古代与现代,都是少之又少的高龄高寿,古时称百岁为“期颐之年”,我们现代也没有这样文绉绉地称呼或形容百岁老人了,除非是在文学作品当中。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充满了浓厚的中华文化底蕴的脉流,让古文化的馨香、雅致、丰润、含蓄及唯美等,流传并沿用至今,为老祖宗的智慧点赞!

耄耋怎么读音

耄耋之年的读音和含义是[读音][dié mào zhī nián] [解释]八九十岁的时候。通常指八九十岁的老人。

拓展资料:

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xibujisuan.cn/98730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