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自我学习 > 正文内容

秀才与举人区别(秀才和举人都享受什么样的待遇)

2023-04-27 13:30:05自我学习1

秀才和举人都享受什么样的待遇

童生

就如同现今的招生考试一样,参加高考的学生除了需要通过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的系统学习外, 还需要一份明确的学籍证明。清代科举考试也一样,并不是肚里有墨水就能随便参加各级科举考试,就好像游戏中的打怪升级一样,想要考取各级功名,进入仕途成为朝廷官员,你首先需要进入游戏,进入科举系统中。

童生,就是读书人具备科考资格的基本功名,需要通过县级行政单位主持的“县试”和府级行政单位主持的“府试”,才能拥有这一称号。只有成为童生,才有资格进入更高等级的考试——院试,也就是各省学政主持的考试。

也就是说,凡是通过“县试”、“府试”两级考试的读书人,就具备了科举考试的资格,但不论年龄、职业、出身,只要未通过“院试”,你就永远都只是“童生”。

秀才

“童生”经过一省学政主持的“院试”考核后,就会获得“秀才”功名,就成为了“生员”,也就正式拥有了科举学籍。成为“秀才”以后,读书人的学习情况不再自由,会不定时地受到各级学官乃至一省学政的监督考核。

注意,成为“秀才”,拥有科举学籍以后,就拥有诸多朝廷赋予的特权,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能让读书人能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些特权包括见县官不跪、免除徭役、不能随便用刑等。除此之外,在“皇权不下县”的清朝时期,县级行政单位以下的地方庶务一般由乡绅管理,“秀才”就是乡绅的主要组成部分。

举人

清朝时期,各省级行政单位会在省城每三年举办一次大型考试,一般于八月进行,故称为“秋闱”。“秋闱”的主考官,不再有各省自主委派学官担任,而是由皇帝亲自选派钦差大臣监考。届时,一省“秀才”就会齐聚省城,参加“秋闱”,通过考试者即为“举人”。

注意,获得了“举人”功名,就等于获得了进入仕途做官的资格,这也是“举人”能被世人称为“老爷”的原因所在。同时,“举人”所获得的特权较之“秀才”更多,更显赫,其中“举人可以永久获得会试,也就是中央考试的资格”就足以令所有读书人艳羡。“范进中举”以后,能够高兴到发疯,就足以证明这一功名的显赫。

贡士

考中“举人”以后,便可以进入行政系统,担任诸如学官等低级别地方官员,如果想要在仕途拥有更宽广的发展前景,成为高等级别的官员,就要在科举考试中更进一步,参加每三年于京城举办的考试——“会试”。

“会试”由礼部主持,于京城的贡院举行。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举人拥有无限次参加会试的资格,考试通不过的“落第举人”可以无限次参加“会试”。也就是说,“会试”由各省“举人”和前界“会试”中的“落第举人”同时参加,共同角逐。“会试”考核通过后,就拥有了“贡士”功名。

所谓“贡士”,即为能推荐给皇帝的“士”,就具备了让皇帝亲自考核的资格。

进士

“会试”以后,由主考官选拔一批成绩优异的“贡士”举荐给皇帝,皇帝再于紫禁城保和殿进行一次终极考核——“殿试”。“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监考,理论上讲,主要参加了“殿试”,就拥有了“进士”身份,区别在于名次的不同。

“进士”的名次由皇帝亲自圈定,根据成绩优劣分为一甲、二甲、三甲三个等级。其中一甲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称“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统称为“进士”。

清朝时期的“进士”,一般会分发到翰林院任庶吉士,等于进入了清朝预备干部队伍。而后,“进士”们或进入中央机构成为实权京官,或分发至地方政府成为高级地方官,总之就会实现“学而优则仕”的终极梦想。“进士”出身的官员,前途不可限量,成为封疆大吏、殿阁大学士乃至内阁首辅、军机首席都不无可能。

秀才和举人相当于现在什么学历

秀才相当于研究生,举人相当于现在的博士,进士相当于现在的教授。

童生试之上就是乡试,乡试可不是在乡里考,而是在各省的省会考试,考中秀才才有资格参加乡试。乡试的考官是由皇帝委派,考中乡试就被称为举人,乡试的第一名叫做解元。举人是可以做官的,一旦中举可以说是彻底改变人生轨迹了。

整个清朝举人一共十五万,一个县也难出一个举人,中举后省里会派人到家通知。举人一般都在地方任职,一般都能在县里混个官职像县丞、主薄(县局级)运气好点的退休之前能升到县令,与现在县委书记差不多。

科举最高的功名就是进士了,进士对普通百姓来说只存在于传说里。考中举人后先要入京进行会试,会试通过的人被称为贡士,贡士才有机会成为进士。

现在电视剧里面的借盘缠进京赶考的故事在古代基本不可能发生,因为进京赶考的士子要是缺钱的话,地方富豪会主动送上大把的银子。成为贡士后参加皇帝亲自主考的殿试,殿试每三年一次,整个清朝268年一共录取26000多人,平均每年不到一百人。

进士上任最差的待遇就是去地方当县令,而举人必须努力几十年才能混的到这个位置。进士即使混的再差,退休前在地方当知府(市委书记)也没有任何问题。

有点能力的混到布政使(省长)或是巡抚(省委书记)也不难,能力再强一点的还能进入中央当各部尚书、侍郎(副国级)甚至担任首辅、军机大臣(正国级)。

秀才和举人一样吗

1、考试方式不同: 秀才通过县试、府试、院试(省学政主持的考试),童生参加,录取者称为生员,始获得功名;举人通过乡试,省级举行考试,生员参加考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进士通过殿试,皇帝亲自主持考试,对会试录取者——贡士,分等定级,皆称进士。

2、待遇不同: 秀才生员分为廪生、增生、附生,廪生可获得政府膳食供给待遇;举人除取得向上层次的考试资格外,享有免除赋税徭役的特权待遇;进士皆出仕为官,授予京官者,有择优进翰林院备皇帝咨询、学习为仕经验待遇。

3、在现在代表职位不同: 秀才相当于今天大学生保研;举人相当于今天省级地方公开招考领导干部,录用为领导干部或后备干部;进士相当于今天全国公开招考领导干部考试并录用成为领导干部者。 :-进士 (科举考试最高等级)

秀才,举人相当现在什么级别

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

院试:由省学政主搜索持,考中的称秀才,只是预选形式,乡试、会试、殿试才是正式的科举考试。

乡试 在省城三年举行一次,参考者为秀才,考中的为举人,举人参加会试,考中后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会试合格后即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或钦命大臣代理主持的殿试。合格的统称进士,贡士才有参考资格。殿试分三甲(三等)录取,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殿试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秀才和举人都享受什么样的待遇和福利

1、称呼不同

古代科举制度考试依次是童生,秀才,举人,进士,其中童生又分三个等级,县试、府试、院试,只有院试通过后才能称为秀才。秀才才能参加乡试,考中者为举人。

举人进京赶考进行会试,高中者为贡士,贡士参加殿试,金榜题名为进士。这里说明一下,贡士参加殿试的全部取为进士,只不是进行了重新排名。

2、学习时长不同

古代的科举制度,刚开始进行私塾教育,后来进入书院由先生教授,分为私人书院,官办书院。县试和府试每年都有,考中者为童生,生员。院试明清时期改为三年两次,考中者为秀才。大部分人停留在秀才阶段,经营漫长的乡试之路,直到白发苍苍。

3、考试方式不同

秀才通过县试、府试、院试,童生参加,录取者称为生员,始获得功名。举人通过乡试,省级举行考试。进士通过殿试,皇帝亲自主持考试。

4、毕业后待遇不同

古代考中秀才,就有一定地位,免除一家的徭役,给予补贴。举人就是后补的官,大多数都入朝为官,实现阶级跨越。考上进士以后,做官基本就没什么问题了,如果在做官期间政绩斐然,得到上封赏识升迁也较快。

古代举人和秀才的地位和待遇有什么区别?

差别极大的。举人是可以做官的,虽然很难当大官,但当个县令一般是没问题的。按现在的标准,举人就是县长、市长这一级的人物。在地方上,他们是金字塔顶端的存在。即使放在全国范围,举人也是很有地位的(一位县长、市长,走遍全国都是很牛的)。

秀才比举人就差太远了。秀才不能当官,只能免除部分税负、徭役。秀才跟普通人没有太大区别,很多人都瞧不上秀才。

如范进,虽然是秀才,但还是很穷困,被人看不起。后来中了举人,本地的老爷们就都来主动结交,并送钱、送房。因为范进以后是能当官的,得赶紧巴结。

范进从秀才升到举人,直接就高兴疯了。这相当于今天是五保户,明天就当上市长了,他能不疯吗?彩票中个几千万,也比不上举人的好处。

秀才举人有俸禄吗?

秀才是童生参加府试通过后的称呼,意味着他可以参加省试。通过省试,就取得了举人的功名,有做官的资格,可以进京参加殿试。

秀才被人推荐进入国子监,从国子监毕业就成为贡生,也有做官的资格,一般不参加殿试。举人通过了殿试,就成为进士。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xibujisuan.cn/98801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