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inx设置repo(Nginx设置header参数)
Nginx设置header参数
通过add_header命令为响应增加跨域头:add_header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
nginx设置请求header大小
在同一端口上实现 HTTP 重定向到 HTTPS 是完全可行的。以下是基本思路:
1. 配置 HTTPS 服务器:首先应该正确地部署 HTTPS 服务器。可以使用自签名证书或更具信任的证书,具体的部署可以参考证书供应商的文档或指南。
2. 修改服务器配置文件:如果使用 Apache 或 Nginx 等流行的网络服务器,请编辑您的服务器配置文件。找到虚拟主机配置部分,在 HTTP 端口上添加以下行:
```
RewriteEngine On
RewriteRule ^(.*)$ https://%{HTTP_HOST}$1 [R=301,L]
```
如上所述,RewriteRule 命令的正则表达式捕获匹配 HTTP 请求中的所有路径并将其与 HTTPS 移动到重写请求。该 [R=301] 参数表示使用 301 永久重定向。
3. 重新启动服务器:编辑完配置文件后,需要重新启动服务器使配置生效并将 HTTP 交通重定向到 HTTPS。
这样一来,您的网站现在将用 HTTPS 加密连接。多亏了匀地技术人员的辛勤工作和分秒必争的部署,你的网站现在更加安全了!
一、. 重定向(Redirect)就是通过各种方法将各种网络请求重新定个方向转到其它位置(如:网页重定向、域名的重定向、路由选择的变化也是对数据报文经由路径的一种重定向)。
二、
1.网站调整(如改变网页 目录结构);
2.网页被移到一个新地址;
3.网页扩展名改变(如应用需要把.php改成.Html或.shtml)。
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做重定向,则用户收藏夹或搜索引擎数据库中旧地址只能让访问客户得到一个404 页面错误信息,访问流量白白丧失;再者某些注册了多个域名的网站,也需要通过重定向让访问
这些域名的用户自动跳转到主 站点等。
三、常用的重定向方式有:
301 redirect-----永久性转移
302 redirect-----暂时性转移
四、Apache服务器实现301重定向
相比较来说,Apache实现起来要比IIS简单多了。在Apache中,有个很重要的文件.htaccess,通过对它的设置,可以实现很多强大的功能, 301重定向只是其中之一。
nginx headers设置
python程序员二面一般问以下几个问题:
1: Python 列表、元组、字典的区别?
这个问题应该经常被问到,我们在这里详细做个解释。
列表(List),Python的列表实际上是一个动态数组,存储在一个连续的内存区块中,随机存取的复杂度是O(1),插入和删除元素时会造成内存块的移动,时间复杂度是O(n)。同时它是一个可变对象,当我们对列表进行赋值时获取到的只是它的内存地址,如果需要将列表里的内容全部复制给另一个变量,需要用到copy(浅拷贝)和deepcopy(深度拷贝)。
元组(Tuple),Python的元组是一个不可变的数据结构,它本质上也是一个数组。因为是不可变对象,所以Tuple的长度在创建时就是恒定的,所以我们也无法对它进行添加和删除元素的操作。不过在Tuple内所包含的对象是可变的。当我们把包含元组的变量赋值给另一个变量时,实际上是在内存中重新申请了一块内存空间用于新建了一个元组。
字典(Dict),Python的字典是一个哈希表,根据键值对(Key,Value)直接访问的数据结构。关于哈希函数在这里不多做解析,大家可以自行了解。如果字典在产生哈希冲突时,也就是Key遇到重复的时候。Python会通过开放定址法来计算下一个候选位置,反复测试最终保证生成的哈希值不会产生冲突。字典跟列表一样,也是可变对象,复制内容同样需要用到copy(浅拷贝)和deepcopy(深度拷贝)。
2: 如何将一个字符串或者数字倒序输出?
字符串倒序,我们可以利用Python的切片对字符串进行倒序,参考如下代码:
str1 =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print(str1[::-1])
切片的参数格式: [start_index: stop_index: step]
如果我们不填写切片起止位置参数,那么默认是取字符串全部内容,当step参数(步长)为负数时,字符串会自动从右往左取值,-1就是依次取值,那么就自然是倒序了。
我们同样可以通过切片的原理对数字进行倒序输出。
# 正整数的情况number = 10002new_number = int(str(number)[::-1])# 负整数的情况number = -10002new_number = int('-{0}'.format(str(abs(number))[::-1]))
3: 谈一下Python的内存管理机制
Python内建了垃圾回收处理机制,引用计数是这个机制的一部分。
在Pyhton源码中,实际上是用 Py_INCREF(op) 和 Py_DECREF(op) 这两个宏来增加和减少引用计数。
当一个对象被创建、被赋值、被参数传递,函数返回之前的时候,它的引用计数值(ob_refcnt)都可能会被加1(INC),一直进行累加。
当对象变量失去作用域的时候,引用计数的值会减1(DEC)。
当一个对象的引用计数减少到0之后(ob_refcnt为0),Py_DECREF(op)会调用该对象 "析构函数"(__del__) 将其从内存中释放。
4: 什么是Session、Cookie、Token?
Session是一个概念,信息存储在服务端。
Cookie是对Session的一种实现,并信息存储在客户端(浏览器)。
因为HTTP协议无状态的特性,以至于我们需要在浏览器和服务端之间建立一个用于识别用户身份和详细信息的凭证,这个凭证可以是Cookie、Token任意一种。
当用户登陆成功时,我们可以将其的身份凭证在服务端生成一个Session信息,保存在文件,数据库或者内存里,通常Session会有一个Session id。
因为访问服务端Session 信息需要用到Session id,所以通常情况下,我们将Session id存在Cookie里。
Cookie其实信息在用户登陆产生Session信息之后再将Session id或者别的附加信息返回给客户端,由客户端存储在本地文件里。
当浏览器向服务端发起请求时会带着Cookie里的Session id访问服务端,服务端根据Session id找到存储好的Session信息,如果信息能找到并且内容无误,即视为访问有效。
Cookie除了存储Session id外也可以存储其他非敏感的信息(例如用户昵称,头像等),提供给浏览器直接使用,而不用每次都从服务端去拿。
关于Token,实际上用在基于RESTAPI相关的服务里比较多。
它的认证机制是当用户登陆后服务端算出一个Token信息存储在服务端并返回给客户端,内容通常包含 用户id,当前时间戳,签名和其他信息。
Token在客户端一般存放于localStorage、cookie、或sessionStorage中。在服务器一般存于数据库中。
当客户端再次请求服务端时,会从本地拿到Token信息,并放在headers中,服务端收到请求,会自动去headers里拿到Token进行解析以用于识别用户身份。
5:GET和POST的区别和作用?
GET和POST在本质上没有区别,HTTP协议并没有规定GET和POST传输数据长度的限制。
唯一的限制可能存在于服务端的服务程序和浏览器。
通常在 Nginx或者各种WebServer服务程序里会有定义GET和POST传输最大长度的限制。
而GET提交的数据长度限制通常取决于浏览器,每种浏览器的限制不一样。
在HTTP协议中,使用什么样的Method和数据如何传输其实没有相互的关系,在绝大多数的WebServer里。GET和POST提交的数据其实都在BODY区域内,我们既可以通过GET来传输文件,也可以通过POST来传输文件。
之所以通常定义GET用来获取数据,POST用来提交数据是因为GET请求是幂等的,POST请求不是。
幂等性是指一次和多次请求某一个资源应该具有同样的副作用。简单来说意味着对同一URL的多个请求应该返回同样的结果。
基于幂等的原则,我们用GET进行数据的添加修改删除时会有副作用,因为在网络情况不好的时候GET会自动尝试重试,增加了重复操作数据的风险。而用它获取数据就不会存在这样的风险,因为我们哪怕对一个资源请求100万次,它还是不会改变。
这个问题看面试官的技术水准,如果面试官愿意跟你聊得比较深入,那你可以这么回答。如果面试官自己心里也是一些标准答案的话,那建议只回答GET用于获取数据,POST用于提交数据。
另外DELETE方法其实也是幂等的,哪怕你删除100万次,数据其实也只会被删除一次。
nginx 设置header
nginx可以配置域名。
server {
listen 80; # 监听 80 端口
autoindex on;
server_name activate.navicat.com; //访问域名
access_log logs/host.access.log combined; //日志文件位置
index index.html index.htm index.jsp index.php; //前端页面显示优先级
if ( $query_string ~* ".*[\;'\<\>].*" ){
return 404;
}
location / {
proxy_pass http://127.0.0.1:8080; # 反向代理到 8080 端口
add_header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
}
}
nginx head
nginx的404返回,一般情况下是因为文件不存在,然后的提示。但根据你的描述,十次请求的话,就有一次head出现404,那文件存在以前权限可以排除1、试检查一下nginx.conf的设置,是不是有limit的设置,比如limit_zone、limit_conn,这些参数也是有影响的。
2、检查一下防火墙,是不是有相关的设置限制。
3、检查一下nginx.conf的设置,看看有没有valid_referers none blocked的防链设置。
nginx head请求
一般情况下是因为文件不存在,然后的提示。但根据你的描述,十次请求的话,就有一次head出现404,那文件存在以前权限可以排除1、试检查一下nginx.conf的设置,是不是有limit的设置,比如limit_zone、limit_conn,这些参数也是有影响的。
2、检查一下防火墙,是不是有相关的设置限制。
3、检查一下nginx.conf的设置,看看有没有valid_referers none blocked的防链设置。
nginx修改header
nginx中设置允许跨域的响应头方法:添加如下location:location / {add_header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会在响应头中添加Access-Control-Allow-Origin字段以允许跨域
nginx 设置请求头
获取url参数
在 ngx_lua 中访问 Nginx 内置变量 ngx.var.arg_PARAMETER 即可获得GET参数PARAMETER的内容。
在 nginx配置中,通过$arg_PARAMETER 即可获得GET参数PARAMETER的内容。
获取请求头
在 ngx_lua 中访问 Nginx 内置变量 ngx.var.http_HEADER 即可获得请求头HEADER的内容。
在 nginx配置中,通过$http_HEADER 即可获得请求头HEADER的内容。
通过以下方式进行验证,比如说,通过 http://www.test.com?name=hello&id=123 来验证url的请求参数,能够在nginx中获取到,只需要修改nginx.conf 配置文件如下,就可以在access.log中看到id和name在log中
http {
include mime.types;
default_type application/octet-stream;
log_format main '{ "@timestamp": "$time_iso8601", '
'"servername": "$http_host", '
'"id": "$arg_id",'
'"name": "$arg_name",'
'"remote_addr": "$remote_addr",'
'"referer": "$http_referer",'
'"request": "$request",'
'"request_time": "$request_time",'
'"status": $status,'
'"bytes":$body_bytes_sent,'
'"agent": "$http_user_agent",'
'"x_forwarded": "$http_x_forwarded_for",'
'"upstr_addr": "$upstream_addr",'
'"upstr_host": "$upstream_http_host",'
'"ups_resp_time": "$upstream_response_time" }';
access_log logs/access.log main;
server_names_hash_bucket_size 128;
nginx addheader
在Nginx中修改跨域配置非常简单,只需要在虚拟主机配置文件中添加以下内容:
add_header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
add_header Access-Control-Allow-Methods GET, POST, OPTIONS;
add_header Access-Control-Allow-Headers DNT,X-CustomHeader,Keep-Alive,User-Agent,X-Requested-With,If-Modified-Since,Cache-Control,Content-Type;
add_header Access-Control-Max-Age 1728000;
其中,Access-Control-Allow-Origin用于指定允许跨域请求的域名,Access-Control-Allow-Methods用于指定允许跨域请求的HTTP方法,Access-Control-Allow-Headers用于指定允许跨域请求的HTTP头,Access-Control-Max-Age用于指定允许跨域请求的缓存时间。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