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管理saas(经营管理三次方)
经营管理三次方
CAGR并不等于现实生活中GR(Growth Rate)的数值。它的目的是描述一个投资回报率转变成一个较稳定的投资回报所得到的预想值。我们可以认为CAGR平滑了回报曲线,不会为短期回报的巨变而迷失。
这个概念并不复杂。举个例子,你在2005年1月1日最初投资了1万元,而到了2006年1月1日你的资产增长到了1.3万元,到了2007年增长到了1.4万元,而到了2008年1月1日变为1.95万元。
根据计算公式,你这笔投资的年复合增长率为:
最终资金除以起始资金 :19,500/10,000 = 1.95
开立方(乘以1/年数的次方,这里即乘以1/3次方)1.95^(1/3) =1.2493
将结果减去1.2493 -1=0.2493
最后计算获得的CAGR为24.93%,从而意味着你三年的投资回报率为24.93%,即将按年份计算的增长率在时间轴上平坦化。当然,你也看到第一年的增长率则是30%(13000-10000)/10000*100%
经营管理三大要素
将会计对象分为六类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1)资产: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后半句为准则上新加的)
特征:
资产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资产是为企业所拥有的,或者即使不为企业所拥有也是企业所控制的。
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而不能是预期的资产)
由于该定义使得会计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对考试也有很大影响。
资产按流动性可分为流动资产、长期资产。划分流动资产与长期资产的标准是一年。资产按照到期是否变为固定或可确定的货币分为货币性资产与非货币性资产。按照是否可辩认分为可辩认资产与不可辩认资产(商誉)。按照资产的存在是否确定分为确定性资产与或有资产。
理解:如收不回来的应收款项,已陈旧过时售不出的商品,已淘汰报废的固定资产,待处理资产损失,某些予以递延的费用等,尽管他们还挂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但已不是企业的真正资产;企业也有许多资产如专有技术,自创商誉等无形资产以及一些或有资产,由于现行会计模式与技术等原因而未能体现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上。
(2)负债: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负债的本质特征是将来会引起企业的经济利益流出,负债的分类按流动性分为长期负债与流动负债,划分标准为一年,一年以上为长期负债,一年以下的为短期负债。
(3)所有者权益又称净资产,是指企业所有者享有的企业总资产减去总负债后的剩余权益。在我国将所有者权益分为资本和留存收益,而资本包括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留存收益则包括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4)收入
收入来源: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
特点:
①收入是从企业的日常活动中产生的(不包括偶发事件产生的利得——营业外收入、补贴收入)。
②收入要能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
③收入将引起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④收入只包括本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而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
所以: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主营业务收入)及让渡资产使用权(其他营业收入)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是日常活动,否则不能做收入)
流入的经济利益不属于收入而是利得,如工业企业出售固定资产净收益。(营业外收入)
(5)费用
①指各种耗费:营业成本(可以对象化)+期间费用(不可以对象化)
② 费用的3个特征
A. 日常活动中产生(不包括偶发事件产生的损失——营业外支出)
B .表现为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
C .将引起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所以:费用 也是日常活动发生的。
其经济利益的流出不属于费用而是损失,如工业企业出售固定资产净损失。(营业外支出)
理解:主营业务收支和其他业务收支都是日常经营活动发生的,但主营是经常发生,而其他是偶然发生,比如工业企业销售商品是主营,而工业企业销售材料就是其他,营业外收支是与日常无关,具体核算内容参见教材第8章第5节,结合以后学习
(6)利润(一般指净利润,但此教材指的是利润总额)
① 一定期间经营成果。
② 利润=营业利润+投资净损益+营业外收支净额
经营管理三要素
一般把生产要素划分为三类:第一类为自然资源,如土地、矿藏等;第二类为劳动,劳动的供给决定于多种因素因而具有特殊性;第三类为资本品,通常假定该类要素的供给与价格同向变动,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生产要素指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时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是维系国民经济运行及市场主体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
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是人类进行社会劳动生产所必需具备的条件,没有它们的结合,就没有社会生产劳动。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进行劳动,使劳动对象发生预期的变化。生产过程结束时,劳动和劳动对象结合在一起,劳动物化了,对象被加工了,形成了适合人们需要的产品。如果整个过程从结果的角度加以考察,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
由于生产条件及其结合方式的差异,使社会区分成不同的经济结构和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生产要素的内涵日益丰富,不断的有新的生产要素如,现代科学、技术、管理、信息、资源等进入生产过程,在现代化大生产中发挥各自的重大作用。生产要素的结构方式也将发生变化,而生产力越发达,这些因素的作用越大。
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四大类,但长期以来我们只强调劳动在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中的作用,而其他生产要素的作用及其对国民收入的分割则要么被忽视了,要么重视不够,因而一直只强调劳动参与收入分配的问题。而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要在继续凸显劳动作用的同时,给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以足够的重视,使它们也合理合法地得到回报。这其中特别要强调两种要素的作用和回报:
一是人力资本。资本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两种形式。各国的经济发展实践表明,人力资本的作用越来越大,教育对于国民收入增长率的贡献正在大幅攀升,人的素质和知识、才能等对经济发展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如何使人力资本得到足够的回报,对于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国民收入的分配变得非常重要。
二是土地以及资源性财产。它们对于财富生产的作用早已为人们所认识,但对于它们参与收入分配的必要性却一直存在模糊认识,这表现在我国的土地和自然资源在很多情况下是被免费或低价使用的。在我国,土地和自然资源属于国有或集体所有,它们的免费或低价使用,意味着它们的收益被少数人侵占了。这也是我国收入差距急剧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土地和资源性要素如何参与分配,是在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时应认真加以考虑的问题。
简述企业经营管理三个层次
广义的“走出去”战略包括货物与服务出口、劳务输出、国际融资
、国际旅游以及对外投资等企业跨国经营的各个方面。狭义的“走出去”战略是指企业以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从而达到提高国际竞争力,
促进本国经济快速、持续、协调发展的目标。“走出去”战略可以大体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商品输出层次,是指货物、服务、技术、管理等商品和要素的输出,主要
涉及到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以及工程承包等;第二个层次是资本输出层次,是指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涉及的是到海外投资建厂和投资设店。
经营管理三原则
《安全生产法》确立的五项基本原则是:人身安全第一的原则,预防为主的原则,权责一致的原则,社会监督、综合治理的原则及依法从严处罚的原则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